作者:俞宁子 ▪ 窦国玮 ▪ 李鑫蕊
截至4月30日,5160家A股公司公布了2022年年度报告,非标审计意见占比增长至4.55%,收到无法表示意见的公司数量增长至37家,达近五年之最,A股公司年报披露质量似乎有所下降。
2022年是继2021年新老会计准则实施全部交替完成后的一个重要节点。财政部《关于严格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切实做好企2022年年报工作的通知》表示,这是全面检验新收入、金融工具、租赁准则实施质量的一年。全国财务从业人员从2017年开始学习、改造、复盘和调整,5年适应期后,没有企业可以再搬出“因为执行新准则造成差异”的便宜借口。2022年年报理应反映新准则下企业财务状况最真实的一面,并作为后续年份数据合理性和稳定性评估的基点。
(资料图片)
监管机构对于2022年年报披露及审查工作也严阵以待,针对财务审计风险控制及财务舞弊风险识别问题连发多份指导文件。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财政部2022年9月30日下发的《关于加大审计重点领域关注力度控制审计风险进一步有效识别财务舞弊的通知》(下称《通知》)。《通知》提出11个财务舞弊易发高发领域,对于第三方准确评估企业舞弊风险具有高度指导价值,其中提到的重点领域的市场风险水平通过2022年年报数据已可见端倪。在境外业务、商誉、关联方交易等方面,中国中期(000996.SZ)、安旭生物(688075.SH)、朗源股份(300175.SZ)、ST冠福(002102.SZ)等几家企业年报异常特征明显,值得重点关注。
《通知》指出了货币资金、存货、资产减值、收入、境外业务等11个舞弊易发高发领域,并对审计中的重点应对措施给出详细指引。除了审计机构需要关注企业舞弊风险外,投资者等外部机构与个人亦不能忽视企业舞弊对于投资决策带来的风险。为了帮助无法获取企业内部数据的第三方以公开数据为基础识别舞弊风险,我们结合德勤舞弊案例库与舞弊风险大数据建模经验,梳理出各领域下的重点关注点及以公开数据为基础的分析规则,以为读者高效准确识别企业舞弊风险提供新的思路。
A股2022年年报典型异常特征分析
近些年,利用关联方特别是隐性关联方实施舞弊的情况愈发普遍。2023年1月1日至4月30日,短短4个月内15家A股公司因财务舞弊被证监会予以行政处罚,其中有8家利用关联方实施舞弊,显示该手段应用极为广泛。此外,利用境外业务虚增利润、“三高”并购及减值洗澡等手段也是企业实施舞弊的首选方案,2022年年报存在相关异常特征的企业较前两年明显增多。
(本文提及的企业案例均在数据上客观呈现异常特征,但出现该特征的原因是特殊经营环境还是舞弊行为需读者自行判断)
1.关联方相关舞弊风险特征
公司与关联方交易有助于提高企业资源配置效率,但是由于关联交易具有复杂性及隐蔽性,很容易被企业利用进行非公允的交易,甚至无商业实质交易,以达到粉饰业绩或转移资产的目的。根据企业是否公开披露关联关系,关联方可分为显性关联方与隐性关联方。其中,隐性关联方隐匿性强、识别复杂度高,对于无权获取企业内部数据的第三方来说是十分关键也是非常难啃的一块硬骨头,相应的舞弊识别需另辟蹊径。
①显性关联方舞弊风险
显性关联方即公司对外披露、承认的关联方。常见的显性关联交易为关联销售和关联采购。如果企业通过关联交易大规模舞弊,会导致关联交易额突增或存量占比高,因此从存量与流量角度监测是简单有效的。
2022年营收中关联方销售比例超4成的A股公司有22家,近三年呈逐年递增趋势,其中有8家公司(如融捷股份,002192.SZ)近两年里70%的营收来自关联方。关联采购比例偏高的公司数量同样呈递增趋势,可知A股公司在上下游交易方面对关联方的依赖程度持续增强。并非所有关联方交易均有舞弊风险,但从成本收益角度看利用关联方进行财务舞弊显然更为便捷。
②隐性关联方舞弊风险
隐性关联方是企业未披露但实质上存有关联关系的主体。蓄意隐瞒关联方关系、将实质上的关联交易转变为形式上的非关联交易,是企业规避监管约束、操纵利润或资金输送的便捷途径。由于隐性关联交易隐匿性强、识别难度大,该手段被众多企业奉为舞弊法宝。识别隐性关联方最有效的审查手段是直接追踪资金去向,但这一般是监管机构拥有的权力。当利用公开数据难以识别隐性关联方时,破解之法唯有回归本质,将目光从财务端移向业务端。
交易对手成立时间可以从侧面评估其是否具备大规模合作的实力,企业如果频繁与新设公司进行大规模交易或者大量收入来自新设公司,通常具有较高舞弊风险。从下游客户角度看,2022年存在“成立时间在6年内的前五大客户”的A股公司有18家,其中隶属于华电集团(五大发电集团之一)的华电重工(601226.SH)连续三年均存在成立时间在6年内的大客户,数量分别为4、3、1。上交所也曾在2019年下发问询函,对该公司营业收入及前五大应收账款对手方多为关联方的事项进行了问询。
相较于下游客户,与新设供应商进行大规模交易的公司数量略低,2022年存在“成立时间在6年内的前五大供应商”的A股公司有11家。显然,企业在隐性关联交易时会优先选择下游销售客户而非上游供应商。从成本收益角度分析,虚增利润要么虚增营收(开源),要么虚减成本费用(节流)。由于营收虚增无上限、成本虚减有下限,企业更青睐在收入和客户上做手脚。过往舞弊案例也可证实这一点:2010年1月1日至2023年4月30日期间因财务舞弊被行政处罚的A股公司中,44.64%的企业曾在营业收入方面做手脚,而粉饰营业成本的企业仅有28.37%。
大客户或大供应商为自然人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其大概率未具备大规模采购或销售的能力,再加上上市公司年度交易体量大,一旦出现上市公司过分依赖自然人客户或自然人供应商,且频繁与之大规模交易的情况,则舞弊风险通常较高。
在下游客户方面,近三年平均有24家A股公司的前五大客户中存在交易规模超过营收千分之一的自然人。国内最具规模的第三方物流运营商之一——中国中期(000996.SZ)近三年的前五大客户均为自然人,该公司在2023年4月29日压线披露2022年年报,5月4日收到深交所问询函,对其“公司前五大客户均为个人客户”的事项提出问询。
在上游供应商方面,前五大供应商中存在交易规模超过营收千分之一的自然人的公司数量远小于前五大客户水平,同样反映出企业优先选择下游销售客户而非上游供应商的决策一贯性。其中,山东省首家农业行业创业板上市企业——朗源股份(300175.SZ)2021年前五大供应商中有4位交易规模超过营收千分之一自然人,引起了深交所的监管及问询。该公司2022年仍然存在此现象,自然人数量为3位。最终该公司于2023年4月26日因子公司虚增收入、虚计资产等事项被责令改正。
交易对象的规模特征与交易金额相背离是隐性关联交易的另一显著特征,交易规模越高,甚至超过交易对象的负荷能力,则该交易存有较高舞弊风险。2022年存在“销售金额是注册资本15倍以上的前五大客户”的A股公司有7家,2020年达到59家。ST冠福(002102.SZ)近三年的前五大客户中,每年都有4家及以上客户的销售金额是注册资本的30倍有余,这家公司曾在2020年因财务舞弊被行政处罚。
2.境外收入舞弊风险特征
主营业务有境内和境外之分。由于境外业务相较境内业务更容易操纵且审计难度大,通过虚构境外项目、虚增境外业务收入等方式粉饰盈利水平,已成为企业虚增利润的便捷途径之一,也是近年监管关注重点。以尔康制药(股票代码:300267)为例,其曾在2015、2016年通过虚增境外子公司营收和毛利,累计虚增营收2.73亿元、虚增净利润2.48亿元。
企业大规模虚构境外收入,最直接的财务结果是境外收入占比畸高或大幅增加。2022年A股公司境外收入占比在35%以上为17.15%,60%以上的比例达到7.66%,且近两年持续增加,可见我国上市公司在拓展境外业务方面加大了力度,然而在出入境受限的三年疫情期间能达到此种增幅,在审计团队出境受限的情况下显然境外收入舞弊风险也急剧升高。此外,近三年境外收入占比平均波动幅度为16.61%,2022年有28家A股公司实现了境外收入占比上涨30%以上。
境外业务毛利率异常高是企业虚增境外业务毛利留下的作案痕迹之一,常见特征是显著高于同业或同期境内水平。2022年有9.20%的A股公司存在毛利率显著高于同业的境外业务,有将近四分之一的A股公司,其境外业务毛利率存在显著高于同期境内水平的情况,且两项均为近三年最高水平,可知境外收入舞弊风险确有上升。
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共10家A股公司不止一项境外业务毛利率显著高于同业,如道通科技(688208.SH)、安旭生物(688075.SH)。作为全球领先的汽车智能诊断服务提供商之一,道通科技2020~2022年分别有3、4、4项境外业务毛利率显著高于同业,有1、4、4项境外业务毛利率超过同期境内水平10%以上。境外业务的存在虽与其市场定位吻合,但多项业务毛利率连续多年远超同业或同期境内水平,不免让人存有疑虑。此外,安旭生物2021~2022连续两年5项境外业务毛利率不仅全部远超同业,与同期境内水平相比也都在其10%以上,而该公司曾在2021年被曝临床数据造假。
3.商誉舞弊风险特征
由于高商誉并购与在建工程是企业资金输送、利润操纵的常用途径与“壳”,其规模、变动及相关会计估计尤为值得关注。近三年内2022年A股公司商誉减值损失指数中位数最高,其中有36家A股公司本期计提了超50%的商誉减值损失,这些企业对子公司的并购商誉在一年内缩水过半。“三高”并购早已是舞弊重灾区,高商誉逐年转化为高额减值准备的公司不在少数,商誉在控股投资中的比例高于40%且累计计提70%以上减值准备的公司共17家,表明企业在最初真金白银换回的“商业声誉”超7成已销声匿迹?这究竟是拙劣的并购眼光还是早已写好的剧本,值得玩味。
结语
经过“美颜”的财报犹如数字糖衣,投资者应随时警惕。对不同类型舞弊手法的识别需对症下药,舞弊手段的更新迭代与错综复杂决定了破解之法无法一劳永逸,执着的关注研究、多维的信息融合和持续的模型更新方可拨云见日,揭开财务舞弊面纱。
(俞宁子系德勤风驭产品合伙人,窦国玮系德勤风驭财报智评产品经理,李鑫蕊系德勤风驭财报智评分析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