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热门!国际货币体系向多元化演进
来源:指股网    2023-06-05 00:39:30


(资料图片)

乌克兰危机爆发以来,美国凭借美元霸权,对俄罗斯展开了前所未有的严厉制裁。美国的这一行径,不仅激怒了俄罗斯,也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反思。2023年以来,以新兴市场国家为主导力量,国际上掀起了一波“去美元化”浪潮,致力于摆脱美元控制、推动本国货币影响力。近期,全球“去美元化”趋势似有愈演愈烈之势,这是对当前美元体系弊端的正常反应。国际社会“去美元化”行动虽早已开始,但要从根本上改变美元的主导地位却并非易事。国际货币体系最终将向着多元化的方向迈进,这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美元体系的弊端当前国际货币体系呈现出“一超一强多弱”的局面。美元居于全球第一位,占据优势;欧元是全球第二大货币,但与美元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人民币、英镑、日元等国际货币的总体地位都不高。美元的主导地位是在二战后重建国际货币秩序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确立的,尽管此后经历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以及德国马克、日元、欧元等货币的冲击,但都没有对其造成根本性的影响。美元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储备货币。2022年底,美元储备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仍达到58.36%,是排在第二位欧元的近三倍。美元在大宗商品定价、国际结算和国际投融资等领域依旧是最为强势的货币。在大宗商品计价领域,罗杰斯国际商品指数(RICI)篮子涵盖的38种商品期货合约中有34种都以美元计价,权重占比为95%。美元与绝大多数大宗商品挂钩,这使得各国在进行大宗商品交易时不得不以美元计价和结算。在国际结算领域,根据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的统计,美元在国际支付(包含贸易支付和金融活动)领域长期保持第一,占比在40%左右,在国际贸易结算领域美元占比更是达到了85%以上。在国际投融资领域,美国拥有全球最发达的金融市场,扬基债券(在美国债券市场上发行的外国债券)是各国政府和企业发行国际债券的首选,在美国债券市场发行的以美元计价的国际债券占比超过了50%。不过,国际社会早就对美元体系的弊端有清醒的认识。在当前国际货币体系下,美元既充当国内货币的角色又行使着国际货币的职能,因此美国的货币政策必然通过美元的国际货币职能产生较大的政策溢出效应。美国在制定货币政策时更多关注的是国内目标,而不是国际目标,这使得美国货币政策的负向溢出效应成为当前全球经济动荡的一个重要来源。从上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到80年代的拉美债务危机再到90年代的亚洲金融危机,每一次危机的发生都与美元的双重角色所引发的美国国内经济目标与国际经济目标之间的冲突密切相关。在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下,处于国际货币体系中心的美国往往享受着过多的收益,而外围国家则易成为金融或经济动荡的直接受害者。国际货币体系外围国家所持有的美元储备通过购买美国政府债券或公司债券重新回流美国,使得美国可以低成本对外进行借贷,同时美元回流压低了其长期利率,降低了财政赤字的融资成本,并进一步放任美国采取扩张性的政策。美国凭借其储备货币地位,强行对其他国家征收铸币税,却将金融风险散播到全世界。近年来,美国还利用美元霸权,日益频繁将美元“武器化”,滥用美元权力,对其他国家肆意进行制裁,引发越来越多国家的不满。美元是全球主要交易货币和储备资产,拥有全球最广泛的货币交易网络,美国可通过冻结金融资产、拒绝金融服务、禁止投融资活动等手段,将制裁对象排除在美元网络之外,从而损害其金融和经济秩序,达到制裁的目的。金融制裁已经成为美国最常用的经济制裁工具。据美国财政部海外资产管理办公室(OFAC)统计,目前美国实施的金融制裁项目有38个,涉及阿富汗、白俄罗斯、缅甸、古巴、伊朗、伊拉克、俄罗斯、朝鲜、也门、津巴布韦等国家和地区。“去美元化”的主要表现不太严格地讲,“去美元化”是各国降低美元使用的过程,这一过程并不是最近才发生的。各国“去美元化”最主要的表现是降低美元资产的持有比例。从总体来看,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美元储备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比例在2000年左右达到最高,超过72%,此后不断下降。在欧债危机对欧元地位带来负面冲击的背景下,2013年至2015年,美元储备比例曾出现短暂的回升,但此后再次回落。截至2022年底,美元储备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比例已经降至不足60%。从国别数据来看,随着乌克兰危机的爆发,在美国制裁影响下,俄罗斯大幅削减了持有美元资产的规模。据美国财政部统计,截至2023年2月,俄罗斯持有的美国国债规模仅为7500万美元,相比2021年6月的40.05亿美元大幅下降。出于对美国国债违约以及近期美国银行业风险加大的担心,其他国家也纷纷减持美元资产。从2022年2月至2023年2月,外国投资者总计减持美国国债达到3600亿美元。其中,日本减持美国国债超过2200亿美元,中国减持近1800亿美元,爱尔兰、法国、以色列、巴西、瑞典等国也都不同程度地减持美国国债。各国在降低使用美元的同时,积极寻求其他的替代货币,特别是增加本币的使用。一方面,各国积极促进本币债券市场的发展。促进本币债券市场发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新兴市场国家的金融稳定性。如2003年,东盟与中日韩提出促进亚洲债券市场发展的倡议,积极推动本地区以本币计价的债券市场的发展。2011年,二十国集团(G20)提出《二十国集团关于发展本币债券市场的行动计划》,支持本币债券市场的发展和深化。2016年,G20领导人杭州峰会公报指出,欢迎国际组织进一步开展工作以支持本币债券市场的发展。类似的,金砖国家集团也一直强调推动金砖国家本币债券市场发展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各国积极促进本币的贸易和投资结算。从2014年起,中国人民银行就先后与德国央行、英国央行等建立人民币清算安排。截至2022年,中国人民银行已经在29个国家和地区授权了31家人民币清算行。2022年,中国跨境人民币结算规模超过42万亿元,较2017年增长了约3.5倍。2023年,人民币计价结算进一步提速。2023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与巴西央行签署在巴西建立人民币清算安排的合作备忘录。3月,中国进出口银行宣布与沙特阿拉伯国家银行达成首笔人民币贷款合作,中国首单以人民币结算的进口液化天然气采购交易也由法国道达尔能源与中海油签署。4月,阿根廷经济部长宣布阿根廷将使用人民币结算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印度也在积极推动卢比在对外贸易中的使用。从2013年开始,印度就积极寻求在贸易伙伴国间使用卢比进行贸易结算。2022年7月,印度央行推出国际贸易卢比结算机制,鼓励进出口企业使用本币进行计价、结算。印度先后与俄罗斯、坦桑尼亚、马来西亚等建立了可以使用双方货币的贸易结算安排。从2016年开始,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先后建立双边本币结算框架,鼓励在双边贸易和投资中使用本币进行结算。在拉丁美洲,巴西和阿根廷早在2008年就签署了本币结算协议,允许两国间贸易使用两国货币进行支付结算。短期内美元的优势地位不会逆转尽管各国采取了一系列“去美元化”措施,但从目前来看,这些举措短期内无法从根本上改变美元的主导地位。从历史上看,在位国际货币都有一定的黏性或惯性,其他新兴国际货币的兴起必然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如从19世纪末期至20世纪初期,美国经济实力逐渐超越英国,而美元和英镑的竞争直到1910以后才真正开始,此时美国的经济实力已经超过英国一倍还多。从国际金本位制结束到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最终确立美元的地位,又经历了30多年的时间。目前,美国经济总量仍占到全球经济总量的1/4,经济实力稳居世界第一位,这预示着“去美元化”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货币的网络效应也意味着国际社会对美元具有长期的路径依赖。美元在国际贸易、融资上的优势促使各国需要美元、持有美元,从而各国货币不得不锚定美元,避免汇率相对美元发生剧烈波动,这又进一步增强了美元在国际贸易、融资领域上的优势,促成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建立霸主地位闭环。美元长期的优势地位造成了强大的黏性,如果想跳出“美元化”的圈子,实现“去美元化”,各国不得不考虑条件和成本。此外,美元是美国政府最有威慑力的工具,美国政府将会不遗余力地维护美元的霸权地位,各国“去美元化”的举措必然会面临美国的政治压力。因此,各国“去美元化”行动虽将推动美元地位在现有基础上有所降低,但在短期内不会逆转美元作为全球第一大国际货币的优势地位。国际货币体系演进的方向和速度尽管美元的地位在短期内难以逆转,但随着“去美元化”浪潮的推进,国际货币体系将会向多元化的方向逐渐演进。国际货币体系向多元化演进是由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决定的,世界经济格局是国际货币体系演进的基础。美元超过英镑成为国际货币体系的核心货币,其背后的决定性力量是美国超越英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当前,世界经济已逐步形成美国、中国、欧盟“三极”局面。美国虽然仍是全球第一大经济体,但其经济总量在世界经济中的占比不断下降;中国经济稳步增长,与美国经济总量的差距逐步缩小;欧盟作为世界经济的重要一极,其经济总量占比也在不断下滑。因此,未来美元地位可能进一步下降,人民币地位将会有较大幅度上升,欧元将继续保持全球第二大国际货币的地位。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进程的发展速度与美元地位的消长密切相关。当前,美元霸权地位的脆弱性日益显现。美国不计成本地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导致美联储资产负债表规模急剧扩大,财政状况不断恶化。美国政府多次提高债务上限,美元的信用在一次次冲击中不断被削减,国际社会也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美元作为国际主导货币所带来的风险。随着一轮又一轮“去美元化”浪潮的推动,国际货币体系必将加快向多元化格局演进。

文章来源法布财经由指股网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Copyright   2015-2023 非洲玩具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2005074号-8   联系邮箱:58 55 97 3@qq.com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