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经纬6月5日电 (马静)5日,国联证券公告称,收到上交所关于其70亿元定增预案的第三轮问询函。较之前两轮,本轮问询函虽只有一个问题,但监管关注的仍是此前两度提及的融资必要性问题。
一定程度上,监管对券商再融资必要性持续发问背后是市场环境和监管规则的变化。Wind显示,2020年—2021年,共有29家券商实施再融资,合计募资近2000亿元;2022年至今,则仅有9家券商实施了再融资,实际募资额还不到前两年的一半,而更多券商还在申报的路上“翘首以盼”。
(相关资料图)
监管三问国联证券70亿元定增必要性
根据申报材料,国联证券本次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70亿元,全部用于进一步扩大包括融资融券在内的信用交易业务规模,扩大固定收益类、权益类、股权衍生品等交易业务以及偿还债务。发行对象为符合证监会规定条件的不超过35名特定对象,包括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证券公司、信托公司、财务公司、保险机构、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以及其他法人、自然人或其他合法投资者。
上交所在第三轮问询中表示,上轮审核问询函已就国联证券本次融资必要性进行问询,这轮要求国联证券进一步说明三个问题,并请保荐机构和申报会计师核查并发表明确意见。
具体来看,第一个问题是本次募集资金拟投向业务在报告期内资金使用情况、盈利水平及与可比公司的对比情况、行业排名。
第二是结合股东回报和价值创造能力、自身经营情况、公司主责主业、市场发展战略、前次募集资金投向及效益实现情况等,说明本次融资的必要性、融资计划及方式的合理性,是否有利于提升资本运用效率、充分发挥募集资金使用效果。
第三是结合期末货币资金的详细使用计划及投向金额、募集资金各项投入内容的具体测算依据及过程、资金缺口测算等,说明本次融资规模的合理性,是否存在过度融资。
据往期公告,国联证券的这笔70亿元定增预案初次披露时间为2022年9月28日,当年12月末获得证监会受理,并于2023年1月19日对第一轮问询进行了回复。全面注册制实施后,该定增预案平移至上交所审核,于2023年3月3日获得受理后,上交所就再融资必要性再次发问。
对比三次提问的表述口径,监管对募资所投业务发展、公司经营情况及现有货币资金使用安排较为关注,且第二次和第三次均就“融资规模合理性”发问。
谈及定增必要性,国联证券在第二次问询回复时提到,其各项财务指标和主要业务指标行业排名持续快速上升,总资产、净资产、营业收入等排名均由2019年的50多名上升至2021年的30多名,在公募基金投顾、场外衍生品业务等领域,已跻身行业第一梯队。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相对于中长期战略发展目标,仍存在较大差距,突出问题在于资本规模过小,严重制约公司对客户的综合服务能力。
就融资规模合理性问题,保荐机构中信建投在第二次问询回复时表示,发行人已结合公司业务发展实际情况,对本次募集资金的具体投向进行了认真的分析与测算,对拟投入各项业务的募集资金具体规模进行了明确。发行人本次募集资金的使用方向、拟用于开展的业务和规模与公司经营情况、资产规模、战略发展目标等相匹配。
关于三次被问到再融资必要性问题,中新经纬5日致电国联证券投资者关系办公室,工作人员称,会根据规则要求对问询进行回复,之后会公告,但未透露其他更多信息。
国联证券是一家地方券商,由江苏省无锡市国资委实控,2022年实现营收26.23亿元,同比下降11.59%;归母净利润为7.67亿元,同比下降13.66%。以申万二级证券行业口径算,行业排名分别为34名和27名。该公司2023年第一季度业绩实现正增长,营收和净利润分别排名第39名和38名。值得一提的是,国联证券本轮70亿元定增预案推出之时,距离上一轮50亿元定增完成刚一年左右。如果本次定增顺利,连同2020年首发上市募资,三次合计募资额将接近140亿元。
券业再融资节奏放缓
监管对国联证券再融资预案的审慎一定程度上跟证监会此前“喊话”券商走“资本节约型”道路的要求有关。近日,财达证券因再融资预案罕见调整也引起了业界关注。财达证券公告称拟通过定增募资50亿元,不过用途从重资本业务调整为用于投行、资管、IT合规等各方面。财达证券称,为响应证监会关于证券公司“必须聚焦主责主业,树牢合规风控意识,坚持稳健经营,走资本节约型、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发挥好资本市场‘看门人’作用”的倡导,公司结合自身实际和行业情况,对此次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募集资金投向进行了调整。
前几年,随着证券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券商纷纷通过再融资持续增厚资本金,以促进资本中介等重资本业务发展。2020年—2021年,券业曾迎来再融资大年。Wind显示,这两年有29家券商进行了再融资,不乏既配股又增发或再发行可转债的券商,实际募资额约1973.27亿元。2022年上半年券业再融资仍在提速,但进入下半年之后,脚步出现放缓。2022年至今,共有9家券商实施了再融资,实际募资额约为833.2亿元,约为前两年的42%。
数据还显示,2020年至今申报再融资而未实施的券商共有11家,其中2家为配股,其余为定增。其中,中金公司和华泰证券超200亿元的配股预案自2022年下半年公告后迄今未有进展。9家拟定增的券商中,除国海证券外,中原证券、国联证券、财达证券、华鑫股份、南京证券、天风证券、浙商证券、锦龙股份尚未获得监管同意。
需指出的是,国海证券的85亿元再融资方案虽然早在2022年11月就获得证监会核准,但迄今没有实施。2023年3月3日,国海证券发公告称,延长定增方案决议的有效期。
广西大学副校长、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在接受中新经纬采访时表示,鉴于今年的市场走势和金融业的定位回归,券商再融资处于审慎阶段,故而今年尚无落地实施的定增。
券业资深人士王剑辉也提到了类似观点。他对中新经纬提到,受到市场环境影响,融资带来的未来收益或发展增量较为有限。在此背景下,如果没有非常令人信服的经营计划或投资方向,市场并不太认同再融资计划。
“而且,目前行业经营同质化比较明显,谁也不比谁更聪明,会有能力获得更高收益的回报,在这种情况下,融资困难也会更多。”王剑辉认为,更重要的是,监管也会担心这种无效融资可能带来的负面隐患,“再融资之后可能通过从事高风险业务来争取更高收益,反而会带来监管不愿意看到的风险”。此外,王剑辉指出,当前行业间的整合已进入稳定阶段,再想通过资本运作实现弯道超车或跨越式增长,也不太能得到投资方认可。
在此背景下,通过再融资来跑马圈地是否仍是券商提升自身竞争力的“最优选择”之一?
对此,王剑辉提到,虽然在证券行业靠天吃饭的形式没有彻底扭转之前,通过再融资做大规模,争取更强市场地位是比较通行的做法,但这具有局限性,跟对市场的预期较为相关。券商应该花费更多精力做到差异化、特色化,将有限的人力、物力集中在最有可能突破或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领域。当然,如果相关机构面临资金链压力,再融资就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选项,因为这关乎生存问题。
田利辉则表示,在当前市场环境和监管规则下,券商需要开展专业化运营、内涵式发展和服务业回归,而非通过增资扩股壮大规模后,凭借“块头”获得竞争优势。当前,券商需要更好地落实市场主体定位,积极开展专业化的市场中介服务,通过提升自身人才质量和组织效率来压降成本,获得盈利能力和竞争优势。
(更多报道线索,请联系本文作者马静,邮箱:majing@chinanews.com.cn)(中新经纬APP)
(文中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责任编辑:魏薇 罗琨
【编辑:杨京川】